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假期
【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】酒泉民俗博物馆辛月:守护文化记忆的“隐士”
来源:中国甘肃网     时间:2023-08-18 14:56:07

从酒泉市区乘坐酒嘉公交,沿着一条红黄蓝三种颜色划分出两条车道的长长的柏油路走到尽头,我们找到了隐藏在公路旁的酒泉民俗博物馆。


(资料图)

这是一座远离闹市的半开放式民营博物馆,其中复原了明清街景、四合院式古旧民居、人民公社场景,并藏有1.2万件各类藏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件珍贵的藏品,其中的四合院完全由抢救性收集的原始建筑构件复原而成。写在宣传资料首页的十五个字“凝固的华章,消失的民俗,远去的乡情”就是对这座“不显山不露水”的博物馆的高度概括。

酒泉民俗博物馆的大门宋未涵/摄

2023年7月14日,我们走进了酒泉民俗博物馆。第一次见到辛月馆主时,我们正作为游人参观。一位年纪稍大的男人头戴草帽,手拿工具钳,从旁侧的一道门走出,向我们说道:“这些屋子都能进去,里面都有展品,你们慢慢看。”我们回应了他的热情,却没想到他就是这里的主人。待到17日再见时,他身着浅蓝色条纹衬衣短袖,整齐地塞到黑色西裤里,脚上穿着一双透气黑色运动鞋,头发黑多白少,精神焕发,全然看不出是一个年近七十的人。

为这座博物馆,辛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,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他陆陆续续收藏了二十多年。

“收藏这个东西,每个人都能收藏,每个人不过是随便就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撂掉了。我就是一生中没有随便把一个东西撂掉。”每次坐火车出差,辛月都是最后一个下火车,“火车茶几上有些人把空烟盒就放下了,我就在十三个车厢里走一圈,也可能能捡到个一二十个,在街上也是,收破烂似的,走到那个地方看那个别人不要的烟盒撂下了,走过去我就拾起,有的烟盒被捏得皱皱巴巴,我都弄回来,展开用水一泡,我都会弄。”

辛月介绍他珍藏的电影杂志宋未涵/摄

“(对四合院)我清楚得很,那时候蜜蜂多得很,黑蜜蜂、黄蜜蜂,就在木头梁上打洞,我们就拿着树条子打那蜜蜂。”谈起收藏的初衷,从小就在四合院里长大的辛月语气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情感。

“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特别快,新的东西替代旧的东西,什么都开始变化。我们要是不去收藏,不去留存,不去挖掘,不去展示的话,可能(这些老物件)就彻底遗失掉了。”辛月经历了中国发展最快、变革最大的几个时期,目睹城市的改造和乡村记忆的消失。“可能对于我们五十年代六七十岁的人,做这个事情就是一种担当,一种责任,也是一种使命。因为我们再不做的话,后面的人是不可能做的。把它们传承下去,我觉得我的使命就完成了。”

收藏、策划、建设、布展、经营……辛月用“千辛万苦,千言万语”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这番事业。“办博物馆很辛苦,就像孤家寡人一样。脑子里没有别的东西,忙得很,没有闲的时间。”从2003年7月28日博物馆开始动工,到现在走过整整二十年。从荒芜之地到绿荫环绕的风景区,经历过国家的大力支持,经历过疫情三年的艰辛,也面临着民营博物馆的窘境。

问及我们是如何找到他的博物馆时,我们告诉辛月,是在公园中被一位市民推荐的,辛月脸上露出一丝欣慰:“好在(我的博物馆)社会评价还是不错的。”

在博物馆大门旁有一个小小的院子,那是辛月的住处。两三间低矮的平房,攀着爬山虎的架子,洒水壶、草帽和各种工具,被悉心照料的蔬菜和花儿……院子里侧摆放着一套桌椅,夏日里八、九点的日暮时分,辛月总是喜欢坐在这里欣赏他安静而充满绿意的院子。

在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中,辛月记录着他的生活,种菜、养花、照料小动物、打扫博物馆,充满着田园牧歌的气息。“拍(短)视频要有一个重点,最终要回到这个重点上来,”在游览展厅时,辛月向我们分享着他制作短视频的经验,“我发现这视频里有人出镜播放量就要比没人的高。”

迈出一道门后,同行的辛月突然停下了脚步,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大约五米外有两只小麻雀正在蹦蹦跳跳地嬉戏。“你看那两个小鸟玩得多好啊!快记录下来。”辛月小声地对我们说道,拿起手机开始记录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。

辛月和他的院子姚力楠/摄

(作者姚力楠、宋未涵、李思怡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;指导教师王臻、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)

标签:
相关推荐
最新推荐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